一个发想
也是一个感悟
西式面点里含水量更高 更依赖于面粉之间形成的面筋来支撑结构 从欧包到普通面包再到法棍 并且这个面筋的重要性在吐司里得到了最大的强调 我会感觉这是在让整个面粉更“活”更依赖于面粉本身含有的蛋白质含量 好处就是会使口感更松软 更易膨胀 (坏处就是我恰面包根本恰不饱)
而中式面点里 对水的含量要求不高 低一些是硬面 高一些软面 同时对面筋的要求也并不高 通常会加一些鸡蛋/植物油/碱 来增加筋性 提高它的延展性 使其更易拉伸 做成面条/面饼
感觉这些差别挺有意思的
我们所吃到的食物或者说由日常构成的食物习惯 背后也隐藏着我们的地理密码与气候差异
不同的光照/纬度/湿度 植物的蛋白质和动物的栖居 接着是人类的食器变化 从西方的烤盘烤炉刀叉到东方煎炒卤炖煮+筷子
这样的习惯也在改变着我们的基因 塑造我们的文化
在我有限担任家庭主厨的四个月里 愈发感到做饭是一门科学的艺术 有门道 有规律 可学习 不用通过感悟与灵光就可以完成的日常 艺术又在于探究这习惯的背后会发现是历史 是文明
啊!美妙!
https://pca.st/episode/329c6dbb-6f47-4cf0-964b-859acf904824 这期podcast叫what if freaking out and shutting down are perfectly normal. 嘉宾是一个认知神经科学的教授,祂在自己实验室工作场合里允许shutting down,我今天偶然看到几个月前发的这条朋友圈,一下子就想到这期podcast,这种建立联系的感觉蛮有趣的。
唐突分享很简单的我个人很喜欢的番茄酸辣焖面
一定要面,那种弯弯扭扭细细的方便面饼最好
一人份的食材:番茄一个(特别喜欢番茄的可以多放一个!),辣椒几根,蒜两瓣,生抽、陈醋、蚝油、糖、白芝麻适量,外加一块方便面饼,喜欢放葱花可以放
1,把番茄切成小块,辣椒切成小段,蒜瓣剥了皮用刀背拍扁后剁碎
2,烧水煮面,煮散就行不用全熟(不然后面可能会糊),捞出来备用
3,起锅加油,稍微热一热锅后加入之前切好的辣椒段和蒜末中火爆香
4,爆香后在锅里加两勺生抽,一勺陈醋,一勺蚝油,小半勺糖,一勺白芝麻(白芝麻不是必须的没有也不要紧),可以看情况再加一点水,把辣椒蒜和酱汁炒匀
5,把番茄丁加入锅内翻炒,我个人喜欢把番茄完全炒软压碎使其和酱汁混在一起,如果喜欢比较有口感一点的番茄丁可以不用炒得太软烂,再加入一点水来作为汤汁。
6,下面,把之前的面丢进去焖一下,焖到汤汁快被面条吸收(其实本质也没多少汤汁!)
这个是基础款,其实我一般都还会加点别的,加肉末也很好,肉末直接在第三步那里下就行,加蛋加火腿肠也行总之自由发挥怎样都行(……)当然我很懒的我一般直接这样就ok了